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2015】36号)、《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苏政办发【2015】137号)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为突破口,集聚要素和资源促进教学、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全面提高我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
2、总体目标
以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全面启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构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实施各类专业建设及系列“卓越计划”,健全与政府、行业、知名企业、社会力量的协同育人机制,创建完备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广纳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各级创新创业导师库,建设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统筹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管理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和创新创业管理平台;改革教学与学籍管理制度,完善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机制,实现学生发展评价与教育教学质量协同联动;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条件建设,制定鼓励政策和有效措施,构建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形成富有物色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促使我校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二、主要任务与改革措施
(一)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新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对学科专业的要求,结合专业认证和专业综合评估,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以省级品牌专业、重点专业、系列“卓越计划”为引领,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深入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内联合、产教融合,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立足教育国际化视野,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开展国际联合教学项目、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与国(境)外高校合作育人;围绕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训练,构建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1、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学校确定的“高素质、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标准导向、整体优化、以生为本、特色发展的原则,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明确和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设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加大实习实训比重,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同时将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四个维度将创新创业贯穿、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新方案从2018级本科专业开始实施,其他专业年级参照执行。
2、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思路,逐步建立健全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和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专业课程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素养。第二层次是面向有创新创业兴趣的学生,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科技活动等,给予学生创新创业的体验教育和能力培养。第三层次是面向具有初步创新成果的学生或团队,利用创客空间、大学生科技园、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创新创业竞赛等平台,帮助对接风投和市场,开展创业实战,推动学生自主创业。
3、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力度。鼓励全体教师,充分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元素,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门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给予经费资助及政策支持;开展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反映我校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和体现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评估制度,将能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推进产学研合作教学,联合开发基于项目或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和环节。五年内建成10门左右的示范性“研究性教学课程”、10门左右的示范性“产学研合作开发课程”。
(三)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
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法和手段改革,大力推动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导向式(PBL)、翻转课堂和项目化教学,逐步提高研究性、实践性课程教学比例。激发教师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融入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减少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型闭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考核,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构建学生发展和能力的评价体系。尤其针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率先进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鼓励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量与具有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大作业或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要求省品牌专业、卓越计划专业不少于5门课程,其他专业不少于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法或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四)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1、聚力打造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积极推进学院、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之间实验教学资源的开放、互通和共享。加强专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探索创建网络创新实验室,重点提升实验室综合服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团队利用校内实验室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需要,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开拓产学研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提高学生进基地实习的比例,选择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由单一实习场所向就业基地和产学研联合体的提升与转化。每个专业要与3个以上有影响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设成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3、着力建设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平台。加快校内大学生“众创之家”建设,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空间。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企业家、管理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提供创新创业的指导与咨询。与有资质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服务,助力创客成长。实施创新创业项目选育计划,每两年面向全校遴选10项左右创新项目立项培育。充分利用好学校大学科技园孵化服务功能,扶持项目孵化落地,推动学生自主创业。
(五)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
1、以训练计划项目引领创新创业实践。完善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推进学生创新团队开展系列自主设计创新性研究和创新项目训练。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过程的管理,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2、以学科竞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等重大竞赛项目为牵引,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启动品牌学科竞赛项目培育,重点资助重大学科竞赛项目。完善竞赛项目与课程互认、学分互换办法,将创新创业竞赛纳入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系统,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竞赛体系,形成各类竞赛项目动态评价和认定机制,促进学科竞赛的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和特色化。
3、以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空间。组织开展围绕新时代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支持成立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组织或学生社团。继续做大做强“金秋科大”、创新创业论坛等系列科技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类竞赛、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文化创意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创客文化。
(六)实施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改革
1、出台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制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均可转换成学分计入学业成绩。修订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针对创业的学生在保留学籍、学习年限、转专业、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2、推进教与学管理模式的同步改革。继续在条件成熟的学科专业中推行大类招生,扩大转专业比例,开设辅修专业,试行第二学位学习制度,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跨专业修读,为学生搭建更多的国际化交流平台,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的专业复合力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学业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提升身心健康素养,引领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
(七)提升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1、建设专兼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采取激励措施,吸引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引进或外聘具有工程背景和实践成果的业界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吸纳各行各业优秀创业人才,担任学生创业指导教师,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库。建成一支校内校外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2、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业务培训,大力提升创新创业专兼职师资队伍的教学与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单位挂职,承接企事业委托研究项目,获取执业资格证书,从事工程实践等,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优秀师资培育,创造条件使一批教学团队和教师脱颖而出。
(八)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条件保障
1、构建校内多部门分工协作管理机制。形成教务部门为主导、各学院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完善教务、团委、学工等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的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健全学工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等协同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创建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就业指导中心、众创之家、大学科技园等协同的创新创业培育孵化体系。
2、加大创新创业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学校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保持逐年稳步增长;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有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建立创新创业工作激励机制。
(1)完善相关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考核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承担创新创业教学任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
(2)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3)建立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学名师、优秀青年导师评奖制度,五年内建成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拥有一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创新创业优秀青年导师。
(4)出台创新创业奖励政策,对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果视同教学科研成果,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获奖项目指导教师的奖励政策,即获省决赛一等奖的,可以认定等同于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二等奖;获国赛金奖的,可以认定等同于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一等奖,可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项目相关教学研究可优先参评省级教学改革项目,不占用学校推荐名额。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获奖按同等政策执行。
三、组织领导与实施要求
1、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1)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科技产业部、人文社科处、宣传部、人事处、财务处、设备处、研究生部、发展规划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大事项,定期研究部署创新创业工作,统筹教育资源经费,领导、组织、协调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项任务的实施。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头扎口、统筹协调和日常运行管理。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具体工作由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承担。
各学院成立由书记、院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副组长,院行政、院党委、院团委、专业负责人、资深教师等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负责本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2)有关职能部门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要配合协作。遇重大或综合性事项,由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牵头负责部门和参与部门。
教务处负责组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执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相关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制订与调整,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管理,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技能竞赛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的组织实施。
学生工作处负责组织创业就业教育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和创业就业培训指导体系的建立,进行毕业生创业信息跟踪评价;负责校内外创业就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创业就业的指导、咨询与服务;协同开展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校内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选拔、辅导、培育等。
校团委负责组织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等系列、专项创新创业活动;负责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组织或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造热情;协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关工作和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科技产业部和人文社科处负责利用大学科技园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活动,帮扶学生孵化成功的项目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负责建立完善学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宣传部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和引领,倡导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树立和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人事处负责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和政策保障,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与实践能力;财务处负责筹措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提供条件支持与经费保证;设备处负责规划、建设、整合校内各类实验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和服务;发展规划处负责凝聚校友力量,吸纳社会资源,推进政产学研合作。
(3)建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由资深教师、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组成,负责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参与建设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评估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协助建立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联系等。
2、加强宣传,督导落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浸润力,培育积极向上的创客文化,形成更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评优评奖活动,选树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及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和经验交流,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师生的自觉认知。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机制,将各学院和相关部门服务、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开展的工作情况,列为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发教师潜心教学教改、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